“双招双引”:干字当头的“第一战场”-新华网
新华网 > 安徽 > 正文
2024 10/22 08:22:21
来源:安徽日报

“双招双引”:干字当头的“第一战场”

字体:

  如果要评出这几年安徽经济领域的关键词,“双招双引”这四个字必然排在前列。

  招商引资、招才引智,这个各地都在拼的常规动作,也在激烈竞争中成为困扰许多地区的难题。可在安徽,却有一套高效的特色打法,取得了肉眼可见的成果。

  成果,反映在经济数据上。2022年、2023年全省招引项目总数,连续两年超越万个大关,计划总投资分别超过7万亿元、5万亿元。

  成果,反映在产业结构上。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20年的43.8%提升到2023年的49.1%。

  成果,还反映在企业家口碑上。近三年投资客商对安徽营商环境总体评价满意率持续攀升。有企业家表示:“错过浦东、错过深圳,现在决不能错过安徽。”

  那么,安徽因何而变?

  干字当头、众志成城、识势顺势。安徽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,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全力实施“双招双引”,紧盯产业形势、找准自身优势、发起招引攻势,将“双招双引”作为众志成城拼经济的关键抓手。

  越发展,越有好口碑。

  好口碑,也正在成就当前安徽优质项目抢滩布局、资源要素加速集聚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、新质生产力蓬勃壮大的发展胜势。

  “第一战场”

  2021年2月,安徽省两会第一次提出“把‘双招双引’作为经济工作的‘第一战场’”。

  顾名思义,“第一战场”标志着这项工作成为全省谋发展、抓项目、拼经济的关键要事。

  为什么要把“双招双引”作为“第一战场”?从发展格局上看,资本和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,全力招引资本与人才,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,优化经济结构,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,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重要抓手。

  从宏观经济上来看,投资、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“三驾马车”,其中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较强带动力,尤其是大项目的上马,可直接带来可观的产值、税收、就业等。

  2021年6月,安徽首次召开“双招双引”工作人员座谈会;2021年9月,首次召开十大新兴产业推进组全体会议……一场场“双招双引”新“攻势”在安徽打响,有安徽特色的标志性打法日渐清晰,经济发展有了更加强劲的引擎。

  在十大新兴产业推进组第一次全体会上,与会人员人手一本小册子——“十大新兴产业‘双招双引’指引目录”,内容简洁又专业。

  这也是安徽首次多层面呈现完整的产业链图谱,对全球范围内的头部企业、核心技术、高端人才团队均画出了重点,让各小组按图索骥,充分了解“是什么、干什么、怎么干”。

  在推进“双招双引”中,安徽明确提出“顶格战法”。

  项目和招商,由最终“拍板”的人从一开始就直接负责,顶格倾听、顶格协调、顶格推进。

  善弈者谋势。在安徽,几年来,“双招双引”热潮加速涌动。

  从立项审批到建成投产,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大项目渐渐成为当地的“大厂”,更成为盘活区域经济的“实力担当”。

  抓住大项目,抓住投资,就相当于抓住了牛鼻子,就抓住了经济工作的全链条。

  投资从哪来?“双招双引”就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手段。“双招双引”给安徽带来的,是实打实的经济硕果。

  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专门进行了测算。结果显示,2021年至2023年,“双招双引”拉高全省生产总值分别达3700亿元、4900亿元和5800亿元,每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在1个百分点左右。

  “授人以渔场”

  今年9月底,位于合肥的企业晶合集成发布公告称,拟引入农银投资、工融金投等外部投资者共同对全资子公司皖芯集成进行增资,金额为人民币95.5亿元。

  有行业人士称,如此大手笔融资既令人惊叹,也鼓舞人心。

  2015年,合肥市政府为了布局显示驱动芯片,招商引进晶合集成,如今,它已崛起为一家全球显示驱动芯片代工龙头。随着汽车芯片浪潮兴起,晶合集成又承担起安徽省汽车芯片制造中心的重任。

  这些年,在资本圈,合肥成了“热词”。网友曾给予它“最牛风投城市”赞誉。很多知名创业投资(VC)和私募股权投资(PE)机构都组团来过合肥。

  合肥之所以成功,就是善于运用市场的逻辑、资本的力量,在招商上通过国有资本、金融资本、社会资本三方发力,建立了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,还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资本支撑。形象来说,是为资本扮演科技创新的“总导演”。

  比如,产业界、投资界津津乐道的合肥引进京东方、蔚来等经典案例,背后有一套“龙头+配套”的打法。

  “龙头+配套”打法,即引进一个在产业链上居于“链主”地位的龙头企业,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纷至沓来,进而形成产业集群。比如,京东方自身在合肥累计投资近千亿元的同时,更带动驱动芯片、基板玻璃、关键材料、高纯化学品、偏光片等上下游企业超百家集聚,形成“从沙子到整机”的全产业链布局。

  类似的故事正在汽车行业续写。

  汽车零部件数量以万计。为加强生产协同性、降本增效,零部件企业往往跟着整车厂跑。产能巨大的整车工厂周边,都会聚集大量零部件企业。大众安徽吸引了38家供应商落地合肥,蔚来汽车已有120余家供应商在安徽布局。

  从具体打法上升到理念层面,“龙头+配套”“基地+基金”其实是一种生态化思维。

  优质的产业生态,是集聚产业、催生创新的土壤。哪里生态好、环境优,资源就流向哪里,产业就集聚到哪里,发展制高点就转移到哪里。

  安徽以“四链”深度融合厚植产业生态,通过完善的产业链配套、强力的创新链支撑、丰富的人才链供给、充沛的资金链扶持,进一步形成对产业资源的磁聚效应。

  “四链融合”、共生共享的产业生态,不仅“授人以渔”,甚至“授人以渔场”,让安徽成为一个活力喷薄、梦想花开的地方。

  “到安徽去”

  三年来,招商引资、招才引智的一幕幕故事,每天都在安徽上演。

  2023年2月,一家来自土耳其的全球知名船舶服务技术公司与阜南县签约,投资102亿元的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研发生产项目落户于此。

  国际大企业投资百亿元到安徽的一个县?意料之外,也是情理之中。

  这家土耳其企业——纽龙船舶集团总裁努曼道出了原因:“这里的政府工作人员十分懂企业、值得信任,交往越深,越觉得这里营商环境优越,坚定了集团投资的决心。”

  哪有什么投资奇迹,只不过是有人在默默努力,擦亮了营商环境招牌。

  阜南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研发生产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奠基仅用时50多天。而在2022年,阜南县曾引进的比亚迪项目同样刷新办事速度,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,实现了百亿元项目“当年洽谈、当年签约、当年建设、当年投产”。

  又好又快,安徽努力使之成为现实。

  伴随着一套套高效打法,安徽的项目由签约到开工平均时长减少一半,2021年至2023年分别为287天、204天、150天;由开工到投产缩短7个月,从2021年的16个月减少到2023年的9个月;由投产到上规缩短2个多月,2023年为183天,较2021年、2022年分别缩短74天和70天。近两年更是有1106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、当年开工、当年投产,跑出项目招引“加速度”。

  全国工商联调查显示,安徽营商环境得分在全国位次由2021年第16名提升至第8名,去年还首次获评“前10最佳口碑省份”,进入得分、口碑“双十”时代。据统计,近三年投资客商对安徽营商环境总体评价满意率高位攀升:2021年为97.7%,2022年上升至98.3%,2023年达到98.5%。

  像纽龙船舶这样的百亿元项目的“名场面”,在安徽也不算稀罕。

  这三年,安徽项目投资跨越式增长,项目质量突破式提升,项目能级跳跃式发展。

  据统计,2022年、2023年全省招引项目总数,连续两年突破万个大关,计划总投资分别超过7万亿元和5万亿元。

  落户安徽的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,2021年只有5个,2022年、2023年跳涨至56个和53个,带动全省制造业投资在近两年连续保持18%以上的增长。

  项目数量和能级的跃升,也带来信贷规模的同步快速增长。近两年,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5.3%、15.8%,增速连续居全国第1位。

  不仅仅是资本,安徽也成为人才的“强磁场”。

  对于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白明峰博士来说,安徽是一片“养人”的沃土。他在这里,从零职称到正高级职称,只用了1个月左右时间。

  在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方面,安徽破除人才发展障碍,构建以创新价值、能力、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,积极向用人主体授权。“不拘一格选用人才”,激活了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。

  数据显示,2023年,安徽各类人才总量达1272万人,其中专业技术人才503.3万人、技能人才724.4万人,较2021年分别增加51.9万人、112.4万人;净流入约24万名大学生,应届高校毕业生留皖率74.2%,创历史新高。

  “到安徽去”正在成为一种现象和趋势,天下英才聚江淮的生动局面正在加快形成。

  无数经济专家都在致力于研究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密钥,寄希望于发掘出可供学习借鉴的、具有普遍意义的“样本价值”。

  其实,哪有什么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的经验,各地的发展实际不同、产业背景有别、所处形势各异,“样本意义”多是经济发展的“术”,核心之“道”在于各地结合自身实际,对“势”的遵循与探索。

 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大势下,安徽因势而谋、顺势而为、乘势而上,紧扣“双招双引”这个关键,用系统、创新、专业、平台和生态的思维起势、谋势,形成一套具有“安徽特色”的手法步法打法,锲而不舍、久久为功。

  这,或许正是安徽“双招双引”的制胜之道。(记者 王弘毅)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周雨濛】